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的问题,蜜芽亚洲欧美一区二区电影,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参考例文:
《传承创新融合》
传承创新融合
——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来源:《装饰》2009年03期
【英文标题】Inheritance,InnovationandIntegration—ConstructionandExhibitionDesignofNewSuzhouMuseum
【作者简介】张欣,陆雪梅,谢晓婷,苏州博物馆
【内容摘要】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与陈列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传承创新融合
1.苏州博物馆全景俯瞰图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贝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2007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获得江苏省博物馆优秀陈列展览精品奖。2008年,苏州博物馆新馆荣获国内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2008年7月4日的《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著名艺术评论家贺兰德考特先生撰写的文章,称“苏博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图1)。
传承
通观国内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任何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博物馆是否因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而被大多数日复一日前来参观的观众所喜爱。从近三年的数据统计中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是建筑还是它的陈列设计,对苏州传统文化精粹都进行了很好地传承,体现了苏州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内涵。
1.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新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相融合。
2.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多条通往主庭院的门径,游客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另外几个小内庭院也很别致,如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其中一棵紫藤嫁接着从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龙盘旋,枝蔓缠绕,延绵着苏州文化的古老血脉。
3.苏州人文精神的再度张扬
处于吴地中心的苏州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都会。人口、财富、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主要领域在明清时期都跃居全国第一。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因此,当时的苏州是一个文人气息很浓郁的地方,也是众多文人雅士归隐后的栖息之所,文人骨子里追求的那种清雅韵致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陈列设计中得到了很好地延续。无论是展室内的前言,抑或是展品的说明牌,文字表述上都是既扣题又典雅,且具有文人文化的气质,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吴文化韵味。行文典赡华丽,言简意赅,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不言一物,尽得风流,意在揭示文物背后的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隐征,且点到为止,启人以思。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鲁湘在参观新馆之后也十分感慨地说道:“读了前言,看了展览,让我感受到了苏州文人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2.传统建筑元素的全新演绎 3.光线的奇妙运用 4.米氏山水图
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从总体规划,还是从细微之处;无论从博物馆传统的“功能、技术、形象”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无不体现出贝聿铭先生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和锐意进取、挑战自我的精神。
1.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为了更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建筑符号,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山西至内蒙古一带。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浅成为深灰色。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非常好。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图2)。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结构设计中完全采用了钢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又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虫蛀。
2.“让光线来做设计”
不得不说,苏州园林对光线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可从与苏州博物馆相距约4000米的留园“古木交柯”一景中得到充分的感受。小廊对角的天窗对光线的运用,真的可以说是“光线在跳舞”。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他对光的利用充分而具体,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在视觉上,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令人赏心悦目;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些变化,贝老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图3)。
3.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展品”
新馆的主庭院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山水园北墙下是贝老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假山没有用传统的太湖石,而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用火枪烧烤的办法,使石片的切面颜色接近老石皮,前后摆放也让人感觉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自然有序,尤其是在江南朦胧的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宋代“米氏山水”那种水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意境(图4)。
5.宋画斋 6.“陶冶之珍”展厅
7.“吴门书画”展厅 8.如画的苏州博物馆
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这是新馆中唯一一处全部采用传统工艺修建的常设展览,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青石、编竹夹泥墙、梓木、茅草等,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字画,让观众感受到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老“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这间屋子本身也成为了一件“展品”,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图5)。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突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4.对参观者的尊重
建筑设计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贝聿铭曾经强调:“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空间,并受它的感化。”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了新馆的建筑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私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时,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要有气派,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贝老如是说。因此,他放弃了一贯的以几何图形和直线条为主的建筑风格,采用了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展厅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因为要与建筑通盘考虑。设计者舍弃了一贯的大开间,而是根据馆藏展品特点量身定做,巧妙分割,做到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展柜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对此,贝聿铭是这么认为的:“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像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是的,苏州明清时的“多宝格”陈设柜,特点就是运用横板和竖板依所陈设物品的器形,巧妙地分割出一个个小的独立储物空间,而整体造型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被文人士子喜受,摆放在厅堂、书房中,放置主人收藏把玩的奇珍异宝,闲情雅致。贝聿铭正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创新,更简洁明了,且富有现代气息(图6)。书画展厅是两个对称的八角形空间,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内部简洁、通透,顶部为玻璃天顶,并加以木饰金属遮光条,使自然光线分散而变得柔和,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轴十分有利。“这个设计是为观众着想的,一走进去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它很尊重中国艺术品欣赏的习惯,中国古代的书画都是悬挂在厅堂或者书房的。”(图7)
新馆陈列在内容设计上,脱离了传统的地方通史展的陈列模式,或以文物品类为一室,或以文物用途为一室,或以复原场景为一室,以不同主题整合展品,做出最佳的艺术审美效果。
融合
融合,意即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谐。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特征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1.建筑与陈列的和谐统一
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或者说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它的建筑造型与内部功能需求的结合一定是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正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茨所说:“好的博物馆建筑必须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容艺术品在其中,而不是通过建筑物本身的表现来驱赶艺术。”
新馆的陈列设计自始至终得到了贝老的高度关注,他一再强调:“对博物馆来说,藏品和展品陈列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所以,陈列设计方案也自始至终与贝老的建筑设计同步,甚至先行,时刻保持着互动。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几乎均由贝聿铭先生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他也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卢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
在陈列设计上,每个展厅的风格与建筑统一起来。每个展厅都做得很精致、简洁,和苏州园林及新馆建筑互相适应,互为表里。在布局上也巧妙独到,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苏州园林特色,序列感、韵律感十足,感觉就像一藤之瓜,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似分又合。
除常设展厅外,新馆还特设了一个现代艺术展厅。贝老这样认为:“书画艺术在苏州有深厚的基础,让参观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现代的,让人们感受到苏州的书画艺术是延续的,是不断发展的。”从开馆时期的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的作品到后来展出的徐悲鸿、潘玉良、吕凤子等,每一次展览都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2.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以其“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园林风格,堪称“苏州园林之最”,并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享誉全球;东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周边还有狮子林、民俗博物馆、园林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这里“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典格局十分典型。新馆的建成使东北街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老馆忠王府旁边,老馆是重要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新馆的设计不但注意了新旧建筑的结合,而且把新馆放在次要的位置,没有丝毫张扬之意。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新老建筑如何协调,苏州博物馆新馆给今后的设计师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3.陈列方式与馆藏文物的和谐统一
博物馆是为展品而服务的,所以在陈列设计上要与展品相一致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价值。新馆精彩的展品超过1160件,大小不等,陈列面积约3600平方米。在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苏州吴文化的特色与馆藏文物的特色,将传统文人文化理念传承并创新,立意选题认清自身的功能和定位,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常设主题展览,充分考虑到了吴文化特色,都以“吴”字起头冠名。同时在挑选展品过程中,根据馆藏文物特点,分成四大主题,再以时间顺序归纳为四个主题展室,这样苏州的地方悠久历史得到了高度浓缩。
“吴地遗珍”展厅展示的是苏州当地的出土文物,这是苏州地区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设计时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陈列,而是截取了苏州历史的四个精彩片段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在形式上,以质朴、凝重为特色,蕴涵深邃又平易近人。因为展示的是出土文物,所以在展厅的色调上没有继续用白色,而是很特别地采用了与泥土颜色接近的土黄色系。但四室在色彩、氛围上又不尽相同,各领风骚。
“吴塔国宝”由两个展厅构成,展出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寺塔发现的珍贵佛教文物。由于虎丘塔出土的秘色瓷莲花碗、瑞光塔里的“真珠舍利宝幢”及绘有四大天王的内木函皆属国宝级文物,也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分别单独放置于这两个展厅的中心,以示其圣洁,高贵。其中北宋的“真珠舍利宝幢”也属于出土文物,所以与“吴地遗珍”的四间展厅处于同一个空间序列上,这样既可以联系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展示,犹如孔雀开屏,又似众星捧月。东北面展厅则陈列了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这与两塔实际的地理位置也吻合起来。在形式上,这两个展厅设计成了八角形的仿砖塔结构,与塔身的八角形平面呼应。这样主次分明,使观众从西廊的参观路线走来一南一北,一目了然。在色调上也继续了吴地遗珍的黄色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
“吴门书画”展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主题展示明中叶以来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吴门书家及其传承的书画作品,这也正是馆藏书画的精髓及画旨所在。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书画家为代表的“明四家”,既是领挈一代风气的艺术巨匠,同时也是体现苏州文化精神的标志性人物。他们上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建立并体现了明代文人思想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绘画风尚,引导后学,并传播四方,影响深远。
“吴中风雅”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明清工艺类文物,尤其是苏州独擅的工艺瑰宝。明末张岱称之为“吴中绝技”,沈德符列指为“时玩”的赖以成就文人闲赏、优雅生活的“玩好之物”,因为在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在当时诸多的雅士印象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因此这个主题可以说是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最具特色、最能出彩,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是与其它博物馆有着最大区别的地方。所以根据这些工艺品的特点,把这个主题又分为了九个大小不一的展厅,面积分别为60-100平方米不等,旨在更为真实而直观地突出古城苏州最具影响力的,最具人文内涵的城市文明及文人文化。
结语
如何在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造一座走向21世纪的建筑,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可是贝聿铭先生做到了,在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浓郁的中国味道。抓住中国精神,真正理解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这才是中国现代博物馆建筑和陈列设计之路的根本。苏州博物馆新馆,人、建筑、陈列、环境在这里得到了极高境界的融合,置身馆内,仿佛置身画中(图8)。
注释:
[1]转引自《苏州日报》2008年7月11日。
[2]据统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至今观众参观人数为近160万。
[3]阮仪三:“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师》,2008.2。
[4]黄宇琼:“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08.9,第34卷27期。
室内装饰构造设计原则及方法
室内装饰构造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造设计是最终完成室内设计的重要步骤。构造处理得好坏对室内设计质量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会直接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和美观,构造设计是最终完成室内设计的重要步骤。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室内装饰构造设计原则及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一、室内装饰构造设计原则
构造处理得好坏对室内设计质量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会直接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与美观,同时也具有装饰效果。由于设计者审美意识不同,对于同一部位的构造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创造出不同的风格, 但一般地讲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和精神需求。
室内装饰构造设计应该把满足人们在室内生产和生活的要求放在首位,创造出一种使人的活动更有效率、生活更加美好的环境。表面绝不可单纯地着眼于豪华的装潢享受。地面、墙面、顶棚和其他室内装饰的构造设计都应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生产、能提高生活水准的环境为宗旨。例如厂房的室内设计要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如何保障工人的生产安全与卫生、健康,否则装修得再漂亮也是没有意义的。把工厂设计成木地面虽然舒适、美观,但并不适用。根据不同的要求,室内构造设计还要不同程度地满足保温、隔热、隔声、照明、采光、通风等人的生理要求。细部节点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一目的,使内部环境合适又科学。
室内装饰构造设计应给人以美感。建筑空间通过室内设计可以形成某种气氛,或体现某种意境,还可以通过构造方法、材料色彩与质地,以及巧妙的艺术处理来改变空间感,调整和弥补建筑设计提供的空间缺陷。工程技术与技术的融合都将在此表现出来。不同性质和用途的房间,通过构造设计所形成的不同气氛乃至表现出的某种意境,将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结构坚固、科学。
室内装饰工程如墙面、地面、顶棚等的材料和构造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符合计算要求。特别是各部件间相互连接的节点,更要安全可靠。有些关键节点,例如水平面与垂直面变化的交接处,管线在限定范围内的交叉,地面、室内墙面、顶棚各部位的变形缝缝(沉缝缝、伸缩缝、抗震缝)等,更要精心处理稳妥。室内设计所创造的良好室内环境,首先应能满足使用要求。如果构造本身不合理,材料强度,刚度都不能达到安全、耐久的要求,就失去了使用要求的基础。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室内构造设计是在已确定的建筑实体中进行的,因此地面、墙面、顶棚等装饰工程的各部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也必须坚固、合理。
(三)材料的使用和选择。
室内装饰材料是室内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构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饰工程的质量、造价和装饰效果。一些天然材料如木材、天然大理石等有着优良的品质和美丽的外观,但由于资源缺乏或价格昂贵或运输不便等原因影响采用。轻质高强、性能优良和易于加工是理想装饰材料所具备的特点。当今,许多人工合成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又便于粘贴、切割、焊接、塑造等加工。它们可以制造成各种美丽的装饰材料,如胶合板、纤维板可代替木板,各种壁纸、壁布、织物、板材、面砖都可代替传统的石材。木材可做墙面、地面的饰面,玻璃、有机玻璃、塑料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发泡、加气造成的各种保温、隔热、隔声材料都有很好的性能。各种液态涂料可直接用于室内喷涂,这些材料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材料的加工性能不同,构造做法也不同。我们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性来设计各种构造的详图。
(四)便于施工。
室内装饰工程,要通过施工、制作把设计变为现实。设计中的一切构想最终都要经过施工实际的检验。因此,构造设计要力求施工方便,易于制作,这对于工程质量、工期、造价都有重要的意义。设计者要深入现场,结合实际,设计出能够实现并适用于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的构造。
(五)注重经济实用。
室内装饰标准差距甚大,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建筑有不同的室内装饰标准。普通住宅和高级宾馆装饰标准就十分不同。要根据性质和用途确定室内装饰标准,不盲目提高标准,单纯追求艺术效果,造成经济浪费,也不要片面降低标准而影响使用。重要的是在不同的造价情况下,通过巧妙的构造设计达到较好的装饰效果。
二、室内装饰构造设计方法
室内装饰构造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室内空间感觉,它作为室内建筑的细部设计,直接影响装饰效果。如果构造方法不妥,则会使整个室内设计失败。所以在构造建设中要预想到完工后的.效果。一般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棚组成的六面体,处理好这六面体不仅可以使室内空间和谐统一,而且可以赋予空间以个性,突出某个主题,达到某种意境。顶棚和地面分别是空间的顶界面和底界面,墙面则是空间的侧界面,这三个要素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在色彩处理、材料质感与纹理动用、分块格式、构造设缝等方面,都会对装饰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只有掌握了构造方法和了解了最后呈现的效果,才能获得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
(一)充分利用色彩的功能。
室内装饰常利用色彩中的色相、明度和彩度三要素对人们视觉所产生的影响来达到某种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色彩的温度感可以营造特定的室内气氛。色轮上的红、橙、黄等为暖色,青、蓝、紫为冷色,暖色和冷色在人的心理上和视觉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地讲,在心理上暖色可以使人产生兴奋、热烈的感觉,因而适合于文娱、体育建筑。冷色则产生幽雅、宁静的感觉,适用于居室、阅览室、病房等。
2.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受明度影响,一般暗色感觉重,明色感觉轻。正确运用轻重感可使室内空间达到平衡、稳定的效果。为了保持色彩稳定,越低处宜用越暗的色彩。自上而下,顶棚最浅,墙面稍深,踢脚板和地面最深。深色地板可以使房间显得稳定,并吸引目光向下看。
3.运用色彩的距离感可以改变室内空间的尺度、比例和形态。距离感与色相和明度有关。高明度的暖色为进色,看上去能使物体与人的距离缩短;低明度的冷色为退色,看上去使物体与人的距离增加。同样的距离,暖色顶棚比冷色顶棚会使人感到近些;同样,暖色墙比冷色墙也会使人感到靠近。红、橙、鲜黄色几乎像是跃到眼前一般。对低矮的吊顶,则宜用退色。
4.运用色彩的体量感可以改变室内空间。体量感主要与明度有关。明度越低收缩感越强,明度越高膨胀感越强。暗色柱子显得细,明色柱子显得粗。就是这个道理。任何一处深颜色都有缩减的效果,所以同样大小的房间,着暖色调比着冷色调感觉要小些。以上所述表明,一个房间实际的大小和空间是固定的,却可以用色彩来改变长度、宽度、高度的感觉。
(二)加强材料质感的作用。
室内装饰构造离不开材料,借助于材料质感的对比与变化能取得良好的装饰效果。材料的质感综合表现在形态、色彩、光泽、纹理、粗细、透明度等方面。可以归纳成粗糙与光滑,粗犷与细腻,浑厚与单薄,坚硬与柔软,透明与不透明等基本感觉形态。巧妙运用材料质感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空间的增大和注重装饰。在面积狭小的前室、门厅、过厅、短内廊等不长久停留的地段采用一片表面光滑、强烈反光的材料,如玻璃、镜子、磨光大理石、磨光花岗岩等,可使人感到开敞宽阔,扩大了空间。用光洁度高、质地坚实的金属材料,经抛光用于局部重点装饰,可以收到富丽、辉煌的装饰效果,如不锈钢的室内楼梯扶手,镀铬门提手,等等。
2.物理效果的处理。材料表现质地不同,物理效果不同、对声、光、热的作用就不同。粗糙的表面反射均匀,并有吸收能力;光滑表面反射强,吸收能力小。影剧院的观众常利用这种性能处理音响问题。织物、(人造)皮革等常因它们的质感特点用于电台播音室、录像室等的地面、墙面。 许多天然材料具有优良的特性,纹理奇异美丽,但价格常较昂贵。在构造设计中,往往利用视觉上的差错和联想做人工仿造,取得经济实用的效果。
室内不同的部位如地面、墙面、顶棚应根据使用要求采用具有不同质感材料。例如地面上要放置家具、设备,人要在上面活动,又不易于清扫,所以应采用光滑、坚实、耐磨的材料,如水磨石、大理石等;地面需要有弹性的房间可采用木地板;墙面,特别是下部分近在咫尺,人会去触摸,一般宜采用质地细腻一点的材料;顶棚人触摸不到,可采用相对松软的材料,例如做成抹灰顶棚、各种板材顶棚。
(三)充分利用纹理的装饰。
利用天然材料美丽的纹理,可以改变室内空间形态,烘托某种气氛。人造的装饰材料往往仿造天然材料的纹理,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直线的、曲线的、各种迥然不同的图案呈现出丰富的微妙的变化,只要合理运用便能增强生动的装饰效果,并可改变空间的视觉尺度。利用墙面的垂直纹理可以增加房间的视觉高度,利用水平纹理可以增加房间的宽度感,粗犷的或大图案的纹理将使人感到室内的空间缩小,而用精细的小图案的纹理会感到室内空间增大。
人造材料仿造的纹理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且价格低廉。如人造大理石可以利用不同粒径和色彩的石子、级配成不同的纹理。塑料贴面材料可以做成木材的纹理。许多粉刷材料不仅能做出纹理,而且通过弹涂工艺会有立体感。
(四)加强技术的处理。
大面积装修如墙面、地面、顶棚等,为了方便施工,确保色彩均匀,防止由于物理、力学影响引起开裂,均宜分块进行。 分块尺度、比例应匀称合理,分块的大小常与室内空间的大小成正比。为了加大某个方向的尺度感觉,可以将该方向作为分格的方向,构成长方形格子。为了加大进深感,可将长方形的长边与进深方向一致。构造上要求的设缝及画线处理,如做得得当将使空间取得良好尺度感而显得更匀称。结构上要求设的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则宜布置在隐蔽部位。
以上是室内构造设计的一般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采用一些方法和选择材料,做到物尽其用,价廉物美,为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更美的光彩。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